文章已发表:李涛.广东文博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文集.《气候与南北装裱工艺差异的关系》.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8.10.(ISBN 978-7-5362-3987-6)
李涛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5号·邮编510110)
南北方书画装裱的差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指装裱的款式、格调、操作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包括工具材料以及装裱术语称谓的差异。这里,我们抛去其他,只谈气候因素带来的差异,看看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差异产生的必要性(必然性)。
南北装裱工艺的差异往往集中在糨糊[①]的使用上,在装裱行当里,糨糊始终是各家的“独门绝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装潢志》:“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霉候不宜久停,经冻全无用处”;明·文震亨[②]《长物志》中也提到“忌用浓糊及敝帚”。而在实际工作中,糊的使用南北就存在不少差异:
那么哪种方法更适合书画文物的保存呢?到底是北方的方法较好还是南方的方法更棒呢?
其实这些区别的产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睿智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各有特色。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雨季历时长,空气温湿度大。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因此气候干燥。所以工艺的区别只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环境。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
1、煮糊去筋
过去北方惯用去掉面筋的面粉,一名“小粉”或“麦淀粉”;上海地方惯用富强粉,俗称“精白面粉”[③]。
煮糊去掉面筋的优点是可清除大部分蛋白质和杂质,增加糨糊的保存时间和减少某些虫害及霉害;使糨糊更易“去性”。缺点是比较麻烦和没有面粉糊黏度大。
在这里北方取的是“去性”,因为北方气候干燥,含有高蛋白的面筋在干燥的环境中很容易使裱件变得瓦翘不平、又硬又脆。而且太强的黏度也会增加日后揭裱的难度;
南方取的却是其“糊黏”,解放后,由于面粉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面粉中麸皮等杂质已经较少。且南方常年气候温湿,空气相对湿度通常超过70%,如果使用无筋的“小粉”,可能粘结力不足而导致“开层”,如果增加糊的浓度而避免“开层”,又会无形中增加裱件的厚度,对书画的收藏也是不利的。因此常直接采用未去筋的精面粉制糊。
不过现今市面上有机器加工的成品小麦淀粉出售,其黏度优于手工洗筋的“小粉”,杂质和蛋白质含量又少于未去筋的精面粉,还免去了手工洗筋的麻烦,因此不论在南方或北方都有大量使用。
2、添加剂的使用
南方地区一般在糨糊熬制过程中添加冰片、明矾等;而北方添加较少或者不添。
南方地区一般在糨糊熬制过程中添加冰片、明矾等,是为了有效避免霉菌和虫蠹。南方湿热的环境为动植物提供了有益的生长繁殖空间,因此造就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正因如此,繁殖力很强的霉菌和蟑螂以及多种蠹虫也是泛滥成灾。笔者试过在广州的雨季,将一张宣纸在浆糊没放冰片的情况下托合与一张投放冰片托合的宣纸对比,只一夜时间,前者已是虫迹斑斑,后者却丝毫无损。将其放到室外,由于空气湿度大,几天以后前者又霉迹斑斑了。而后者虽也有不同程度的霉害,但与前者比较,已经让人满意了。笔者认为冰片可以很好的避免虫蠹,对抑制霉菌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但蟑螂等害虫出没于肮脏污秽的阴暗角落,而这些地方又是霉菌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前者霉菌的侵袭似乎也要归罪于这些虫害。
北方添加较少或者不添这些辅料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没有必要。相对于南方,只有在公历7、8月份,北方才会出现南方的湿热环境,而又比南方要轻得多。如果注意裱画室的卫生和通风,这些灾害大抵可以避免。
那么冰片的使用是否有利于书画保存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冰片的化学成分及性质。其主要成分是龙脑和异龙脑(约含有35%的异龙脑,统称樟脑),是由樟脑、松节油经化学方法加工而成。冰片易溶于乙醇、氯仿、汽油或乙醚中,在水中几乎不溶。右旋龙脑熔点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冰片不溶于水,也就是说在浆糊中添加的冰片只能是以研磨的极细的粉末存在的。因此不会由于冰片本身结晶体很脆而形成酥脆层。但其中又含有松香,松香因温度变化易以油脂的形式析出。而众所周知的是,樟脑与纸制品长期共存会引起纸质发黄变脆,因此冰片使用不当对书画文物是存在潜在危防辐射服险的。
糨糊中添加的另一种常用添加剂明矾,是十二水硫酸铝钾的别称,在国画及装裱过程中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明矾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和控制颜色渗染及适当的防虫。工笔和旧画全色几乎离不开它,但其对书画的影响已有大量文章予以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使用附属添加剂对书画的长期保存有害,不使用又会使书画虫蛀霉变。因此在当今科学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下,除非一些用于展出或研究或非修复装裱不可的书画外,笔者主张不要轻易修复,更不可盲目使用不明性质的添加剂。南宋赵希鹄[④]在《洞天清录集》中说:“画不脱落不宜装背,一装背则一损精神,此决然无疑着。墨迹法帖亦然”。清·陆时化[⑤]《书画说铃》:“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于匣中,不可压与他物,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手”。都是说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装”反而比“装”了更安全、更利于书画保护。但如果所有的文物都采取这样的态度,文物本身也势必丧失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因此需要现阶段修复的书画文物,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书页变黄总比被虫子吃掉要好,所以还是要适当添加一些药物,只是应该控制用量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北方虽然很少在制作糨糊时使用添加剂,但这并不是说北方的环境就更利于书画保存,过于干燥的气候同过度潮湿的环境一样,都是书画的杀手和天敌。
前些年南北某两馆进行了一次文物的对展活动,南方的画轴与北方的画轴对展之前都十分柔软平贴。对展以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南画北展以后,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加之南方糨糊的配料,致使画轴严重瓦翘卷曲,并在画面上产生大小不同的龟裂;那北画南展应该没问题了吧?问题依然严重:部分画轴出现了“瓦壳”现象,并且还有霉变和虫蛀的痕迹。那是不是以后就要杜绝南北文物对展呢?当然不是,不但要展,而且要展的更好,展的更科学,展的更安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日益加强,国内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设计改造恒温恒湿的现代展览馆。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今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文物保存环境。
3、冲糊与煮糊
北方多以锅煮糨糊,而南方多用开水冲制。南方使用热水冲制糨糊,其优点不言而喻,可以很方便的调制糨糊,且每次可以冲制少量糨糊以避免发霉变质。但此法虽然方便,却并不适于北方的气候环境。因为北方气温较低,糨糊冲制极易引起生糊,如果冲制“夹生”,不仅浪费原料也浪费时间,况且北方用锅熬制的糨糊密度较大,熬制后可用竹启划成小块,以水浸之,隔日换水。这样即可去性又可一次制糊使用良久而不变质,从而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
4、石花菜的使用
地处南方的广东地区还经常使用“石花菜”熬制糨糊用于书画装裱。石花菜可以用做粘合剂,是因为其主要成分是叫做“琼胶”的物质。琼胶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是一种天然的食用胶。石花菜用做书画装裱有不少优点:首先是其粘度较为适中,用来进行托底不仅有良好的粘合度,而且重新揭裱时又有很好的可逆性,也就是说极易去除命纸;另外石花菜成膜性好,因此装裱出来的作品柔软飘逸。但这并不是说石花菜没有缺点,我在同广东省博物馆一位从事书画装裱工作30多年的老师探讨石花菜时,他对我讲他曾做过实验,如果直接使用石花菜进行装裱,书画在5年左右就变成较重的橙红色。而且较易生霉及长虫。最后他使用石花菜同小麦淀粉混合使用的方法,达到了较理想的使用效果。
石花菜在广东地区使用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其近海,资源比较容易获得。但是我问了很多广东地区的书画装裱专家,都没能得知广东地区大概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石花菜的(部分人认为百年左右),由于时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石花菜的综合性能是否真的优于已经经过一两千年历史验证的小麦淀粉,笔者在这里保留意见,希望有关专家能通过科学手段及数据给出权威的印证,并希望石花菜真的可以以其优于小麦淀粉的性能推广到全国文保领域,而不是仅仅作为“广东特产”。
上面说的是南北方在糨糊使用上的区别,下面再来看看其他方面的差异是否也是因为气候原因而产生的。
1、纸墙与板墙
贴板(又叫贴墙、画挣、大墙、壁子)是书画装裱不可缺少的必要设备,在北方一般使用木格贴上十几层纸甚至几十层纸制成,又名纸墙,其优点是平整、不变形、透气性好。这么好的东西如果拿到南方就会出现生霉、招虫等种种弊端,因此南方多以木板或胶合板涂刷大漆后制成的板墙,板墙即减少了虫蛀和霉菌,又便于清理。但同样的道理,如果将板墙拿到气候干燥的北方,这种墙面将会爆裂和变形。
2、画面的保护
覆被以后的画件,北方通常是将画面向墙里挣平,南方恰恰相反,通常是画面向外。画面向里的优点是可防止北方干燥多尘的天气造成灰尘落到画面上,可以更好的保护画面。另外还防止意外污损画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南方将画面向外是因为可以避免由于潮湿,而造成向里的画面生霉。另外还便于观察画面情况,这一点对于修复旧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事件,并可以对不满意的修补处进行进一步处理。
3、启子口的位置
启子口是在托好的裱件、绫料上壁挣平时,预留的下墙口。一般是在画件的侧面或下面。北方的启子口通常都是放在侧面,这是因为北方的画件一般都是画面向里贴于墙面的缘故。画面向里贴,如果不小心在画面上弄上浆水,将会直接导致粘坏画面。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经验丰富的裱画师便会向画面与墙壁之间吹进一些空气,以使其隔离。启子口放在侧面便于向间隙吹气。吹气还有一个好处便是由于裱件与墙面虚空,可以加快其干燥速度。而南方的启子口通常都是放在下面,这是因为南方的画件一般都是画面向外贴于墙面,因此不会造成画面粘墙的事故,也就不需要向里面吹气。而放在下面,会在启画的时候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地理气候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类似原因引起的南北工艺差异还有很多,但从上面的实例看来,不能单纯以谁的方法更好来评论南北差异,只能说先人们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适合本地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方法。随着交通的便利,我国早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以空前的速度进行着,各种交流会议也使得各地同行们在技术和经验上互相取长补短。但气候问题还是客观存在和不可改变的。为了使我们祖国的优良文化遗存能够更好的让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共同享有,不断加强馆际间的文物对展活动,不论是南方的文物工作者还是北方的文物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研究更适合文物保存和交流的科学工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⒈ 唐昭钰,《中国书画装裱技法》,黄山书社,1990年8月
⒉ 杜子熊,《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5月
⒊ 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6月
⒋ 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文物出版社,1985年4月
2006年7月22日
中国·广州
收藏本站 |
修画|揭裱|修补|洗霉去霉|清洗去霉|修复|老画|重裱|修裱|装裱|旧画|揭补|广州古画旧画书画字画装裱价格|修复价格|广州画框定制定做加工|古画修复专家|化腐朽为神奇|李涛|
通讯地址(夜间及节假日):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郊华景新城华兴园;邮政编码:511486
邮编:510623 联系人:李涛 Email:7827712@qq.com QQ:7827712 电话:1802348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