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论文——文章已发表:李涛.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高新科技在书画装裱与修复工艺中的应用》.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学会编.北京博诚印刷厂.2005.10.
高新科技在书画装裱、修复工艺中的应用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2级古画修复与装裱 李涛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对高新科技成果在书画装裱、修复技术中的应用实例做了简要的概述:
⒈传统工具的改革与革新
⒉高新试验设备在提高和改进传统工艺上的应用
⒊电子计算机在古画修复模拟还原技术上的应用
⒋电子计算机在装裱款式辅助设计上的应用
⒌自动裱画机的发明与使用
⒍高新科技在书画干燥环节上的应用
【关键词】
高新技术、装裱、修复、科学、应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珍贵文物,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中国书画所用的材料使其成为易损的文物。他们能够一直保留到今天,首先应当归功于一项古老而又科学的手工艺技术——书画装裱、修复技术。我们在赞叹古代书画家们精湛纯熟的技法的同时,也禁不住对精美实用的裱活而喝彩。几千年来,经过先人们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工艺流程。然而面对着这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我们实在有些汗颜——因为它正徘徊于濒临失传的边缘!虽然现今世上需要装裱和修复的书画艺术品极多,可“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事实,却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就业对人们学历的重视不断增加。而作为古老手工艺的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却始终沿袭着师父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方式。这在人才的输出上,一则是“低产”的,二则是没有“文凭”的。在这种“文凭统治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自然也就不愿从事这一行当。近几年来,国家重视到这一现象,因此开始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装裱、修复专业。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一旦走进了学堂,就会被赋予神圣的面纱。然而不管怎样,书画装裱、修复技术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在先人们一代代不断改良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对着古老的文明和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浓厚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将这一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书画装裱技艺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古代,随着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装裱工艺就不断的得到了提高和完善。唐代张彦远①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一章中,就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史做了精辟论述。他指出:“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②,始能装背。”③可见,装裱工艺在晋朝以前已经出现,只是工艺“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就是说南宋时,装裱工艺开始趋于成熟。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论述可以得到结论——装裱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即出现于晋朝以前。如果将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幅上有天杆,天杆两端有绦穗的幡旗④看作是装裱雏形的话,那么装裱的历史将会超过两千年。
书画的修复技术几乎同书画的装裱工艺同时出现。即使有千年之寿的宣纸,与玉石、金属等其他硬质材料相比,也是既不耐水火,也不耐日照、灰尘、虫鼠以及霉菌的侵蚀。为了使这些书画恢复本来面目,就需要不断的对这些书画进行修复工作。历史的车轮滚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这里不乏破损的国宝级文物。大凡藏有中国古籍的地方,其藏书必有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破损状况存在。除了正常翻阅所造成的磨损之外,更多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旧伤。古往今来,大至历代王朝更迭、战争攻伐、文化专制、自然灾害,小至肉眼看不到的细菌侵蚀种种,无不时刻侵蚀着珍贵的历史文物遗产。而且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古书画将会陆续出土。而新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需要及时修复、处理。因为由于细菌的侵蚀,往往新出土的文物很快便会被氧化。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将会给今后的修复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据有关资料统计,单北京故宫博物院需修复的古籍,就需要100名专业人员昼夜不停的修复100年,而实际上现在全国具有修复技术的专业人才也不过几十人,具有高等学历的几乎没有。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必须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以过人的才能将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古旧书画的修复是中国书画装裱领域中的难中之难,也是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但同我国其他手工艺一样,古籍修复技艺一直处于不绝如缕的微弱境地。修补技术人员的极度匮乏,让我们专业的十几名同学深感责任的重大。
装裱、修复工艺从古到今,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不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需要,装裱工艺总是经历着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同世界上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只停留在某一个时代的水平上。
对于装裱、修复工艺的继承,应遵循科学合理的态度。盲目的崇古、泥古是不对的,这是严重的“复古主义⑤” 错误。我们在总结前人历史功绩的同时,决不该被前人的立论所束缚,更不该把前人的东西奉为“金科玉律”,否则就会裹足不前。装裱技术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在古人们不断的创新中得来的。我们今天的创新,明天可能就会成为传统。而且,我们应该懂得“不进则退”的道理。传统的装裱、修复工艺,经过历代装裱高手的发展与创新,的确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但是,传统的装裱工艺,它的完善程度却带有特定的相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有选择的进行继承,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理智的继承。在更科学合理的工具及材料出现前,我们一方面要依旧坚持传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探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古老的文明不断地向前迈进。在没有更好的合成材料或工具出现前,我们依旧要使用传统的宣纸、绢、绫等材料,以及继续使用棕刷等工具。但我们应该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及积极的研究探索,一定会发明出更科学合理的材料和工具。自动裱画机⑥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目前它的装裱质量还与手工装裱存在一定差距,但它的出现是我们利用科学发展传统工艺的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有匕纸刀的使用,它也代替了传统的马蹄刀。不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安全,而且也比马蹄刀更加锋利。这些点点滴滴,都说明了高科技在传统工艺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为我们这一代装裱专业大学生,要振兴祖国的传统艺术,首先必然要了解和精通传统的装裱技艺。不了解、精通传统的装裱技艺,就谈不到继承,更无从谈发展。我们要在了解和精通传统装裱技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继承先人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将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装裱工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让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更为久远的流传。
谈及发展与创新,又出现一种极端的看法——不讲继承,一味谈发展,这显然犯了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⑦”错误,当然也是大错特错的了。有句名言说的好:“否定一切同肯定一切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把传统的东西完全当成“糟粕”,一律剔除,凭空去创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前人经过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来的千余年的传统经验,不可能完全成为“糟粕”,没有一点价值。而且,一个民族文化的奠定,是千百年文化不断沉淀的产物。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这种文化底蕴已经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几千年,这种审美情趣也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尊重历史。而且古人有许多精湛的见解,今天依然作为我们的标准。如唐代张彦远在论述应以何物做轴头时说:“小轴白玉为上,水晶为次,琥珀为下”,他又肯定的说:“大轴杉木漆头,轻远最妙⑧”。米芾⑨将张彦远的理论进一步阐述:“檀香避湿气,画必用檀轴有益,开匣有香而无糊气,又避蠹也”。对于轴头的选料上,其二人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们都反对轴身过重以及用杂宝为饰。米芾又说:“轴重损绢,不然水晶做轴,挂幅必两头坠性重。苏木为轴以石灰汤转色,岁久欲佳,又性轻”。⑩还说用牛角做轴宜引虫,又有湿臭气的害处。显然,二人的见解是饱含科学道理的,有助于延长书画的寿命。诸如此类的见解比比皆是,因此我们不能将传统完全丢掉。况且,没有继承何谈发展?
装裱书画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和增强书画的艺术效果,并使之能够悬挂、收卷和长期保存。因此,发展、创韩版女装新应本着这一原则,注意其艺术性和实用性。
艺术性是指通过装裱或修复,增强书画的艺术效果,使其美观大方,符合审美要求。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这足以说明装裱艺术是一种美的再现或升华。如果通过装裱或修复未能增强书画的艺术效果,或使镶料喧宾夺主、配色粗俗不堪、款式稀奇古怪,则非但达不到提高和创新的目的,反而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这岂不是得不偿失!现代的装裱款式,当然要符合当代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装裱款式的同时,还要经常推陈出新,不断的尝试,力求做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对于装裱的款式及颜色搭配,以往我们只是凭经验和感觉。因此也会出现颜色或款式搭配不协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将书画作品通过扫描仪扫描到电脑里,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虚拟出各种款式及各种颜色的多套搭配效果,以便获得最佳的装裱方案。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我们创新的效率,而且省工省料,为我们创造更多更新颖、更美观的款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实用性是指通过装裱或修复,能够有效的延长书画的寿命,提高书画抵抗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能力,使人们便于欣赏及收藏。如果通过创新,未能使书画的寿命延长,反而由于创新的方法不当,导致珍贵书画毁于一旦,岂不惜哉?正如明·周嘉胄⑾在《装潢志》——《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一章中所说:“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⑿ 因此,创新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谨慎从事,万不得盲目“创新”。对于创新的态度,应该在吸取先人们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成果,经过认真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得出既科学又符合现代艺术要求的最佳创新方案。例如,在进行浆糊调配的同时,尝试在浆糊中加入特殊药剂,以提高裱件抗潮及抗病虫害的能力。但为了不致损坏裱件,在正式使用改良配方方案之前,一定要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做精密的抗老化试验以及抗潮试验。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可以用于工作中进行进一步试验。当然,很多成功的经验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创新也不会例外。但我们通过高科技设备,不仅可以减少失败的次数,同时还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及试验可靠性。因为从前所做的试验,都得经过若干年后才可能出现不良的反映或现象,而通过老化测试设备⒀,我们可以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才能看到的试验结果在几天甚至几分钟内做出。这不仅为我们在用料配方上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同时也为我们做出更多合理的方案提供了前提条件。由于现存大部分需要修复的书画文物,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时间拖得越久,其损坏程度越严重,日后修复越困难。因此,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修复效率已迫在眉睫。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装裱修复技术的质量和效率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现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装裱款式设计,而且在古籍修复领域也可展示其神奇的作用。古旧书画往往破旧不堪,残缺的地方有时很大,还有的只剩下字的某一点笔划。这就为书画的修复增加了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古旧书画通过扫描仪扫描到电脑里,然后将破损的地方用Photoshop⒁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模拟修复,可以做出若干修复方案。虚拟修复结束后,可将所做虚拟方案发布到互联网上或打印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专家进行方案审定。这样,不仅为修复方案的合理性提供了权威性的保障,而且修复的预期效果可以提前展现在我们面前。
先进高科技技术应用于修裱实践中的实例屡见不鲜。应用于书画干燥的远红外线干燥技术⒂,就利用5.6~1000μm电磁波,以热辐射的形式,对水浸文物进行烘干处理。这种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书籍内外温度均匀、干燥速度快、变形小等优点。此外,还有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冷冻升华干燥)等先进的干燥方法及设备。
任何一个领域,要想永保旺盛的生命力,都要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创新。当然书画装裱、修复技术也不会例外。因此,怎样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来推动书画装裱、修复技术不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不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不应该走极端道路,都应该用科学合理的态度来对待,对于先人留下的东西,既要善于保留,又要敢于打破;既要善于继承,又要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的传统艺术得以振兴。我们要将祖国的这一传统工艺不断的发扬光大,就要力求在继承中得发展、在发展中图创新,利用一切可能的科学技术知识,让这一已经濒临“绝种”的古老技术充满新的生机和力量。
【注释】
⑴ 张彦远(815—875):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传世的著作有《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等。
⑵ 宋时范晔(398—445):南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⑶ “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见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第三卷第一章。
⑷ 幡旗:指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根据帛画内容及形式,推定为陪葬用的灵幡,因此在这里称之为幡旗。
⑸ 自动裱画机:现有两种类型的产品。一种是浆糊型:其优点是装裱后可以揭裱,且装裱速度快。缺点为裱件不是十分平整。另一种是粘合衬型:其优点是裱件十分平整且装裱速度快。缺点为后期不可以揭裱。
⑹ 复古主义:指提倡保留所有传统艺术、技术、知识的原貌,而反对任何创新的思想流派。
⑺ 历史虚无主义:指否定一切传统艺术、技术、知识的存在价值,而一味追求创新、一切从“零”开始的极端思想流派。
⑻ “小轴白玉为上,水晶为次,琥珀为下……大轴杉木漆头,轻远最妙”:详见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第三卷第一章。
⑼米芾(1050—1107):北宋著名书画家。初名黻(fú孚),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太原(今山西)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⑽“檀香避湿气,画必用檀轴有益,开匣有香而无糊气,又避蠹也……轴重损绢,不然水晶做轴,挂幅必两头坠性重。苏木为轴以石灰汤转色,岁久欲佳,又性轻”:详见米芾所作《画史》——《论装背画》一章。
⑾周嘉胄:字江左,明扬州人,生卒年不详。著有《装潢志》一书。
⑿“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详见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周嘉胄·《装潢志》——《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一章。
⒀老化测试设备:此设备为本文作者假设设备,由于知识面限制,作者本人不曾见过此类设备。但实验室应该有此类设备。
⒁ Photoshop:Adobe公司出品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为目前最流行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现已有多个版本。
⒂ 远红外线干燥技术:参见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朱赛虹 《古籍修复技艺》第184页《干燥技术》一节。
【参考文献】
⒈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⒉ 明·周嘉胄《装潢志》——《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⒊ 朱赛虹 《古籍修复技艺》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⒋ 李致忠 《中国古代书籍史》文物出版社1985年
⒌ 冯增木 《中国书画装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⒍ 林澜《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0年
⒎ 昌彼得《中国书的渊源——谈简册》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3年
2003年11月20日
收藏本站 |
修画|揭裱|修补|洗霉去霉|清洗去霉|修复|老画|重裱|修裱|装裱|旧画|揭补|广州古画旧画书画字画装裱价格|修复价格|广州画框定制定做加工|古画修复专家|化腐朽为神奇|李涛|
通讯地址(夜间及节假日):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郊华景新城华兴园;邮政编码:511486
邮编:510623 联系人:李涛 Email:7827712@qq.com QQ:7827712 电话:1802348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