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发表:李涛.广东省博物馆开馆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从装裱材料的发展到中日装裱材料差异引发的思考》.广东省博物馆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ISBN 978-7-5362-4217-3)
从装裱材料的发展到中日装裱材料差异引发的思考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以丝织品为代表的纺织技术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西汉以后 ,“丝绸之路” 的形成对我国丝织品的对外传播和自身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种华丽精美的丝织品层出不穷,丰富的绫绢产品还推动了装裱业的发展。但我国文化受孔子 “中庸”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们一直主张装裱是为了烘托书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裱”是为“画”服务的。因此,传统装裱在用色上一般比较沉稳单一,尽量使用淡雅的色调和颜色搭配,以避“喧宾夺主”之嫌。其主要用色为米色、湖色、明黄等。装裱用料虽然颜色古朴,但花样和纺织工艺却美奂美轮。
花绫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的主要材料之一,其质地紧密,图案清晰、纹饰品类繁多。我国的丝绸从古至今都堪称精品,传统的花绫图案有龙、凤、蝙蝠、花、云纹、寿字等纹样(图一)。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中就列举了26种用于装裱的绫子,如:碧鸾、白鸾、碧花、姜牙、樗蒲、韩版女装仙纹、方棋……。
以宋锦为代表的裱锦更是工艺精致,色彩绚丽,但大都用于裱件的包首(主要是手卷)、册页面和锦眉(主要是立轴)等位置,一般不会大面积使用。对于裱锦的花样,单《南村辍耕录》中就列入了55种:红偏地杂花、刻丝作楼阁、刻丝作龙水、刻丝作龙凤、紫宝阶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紫小滴珠方胜鸾鹊、紫珠焰、紫曲水、黄雾云鸾……可见当时的制锦工艺已十分纯熟,造锦业一度空前繁荣。历史上关于锦的记载,让我们有了理性上的认识,具体花样华丽到什么程度,只能靠我们的想象力和资料中的记载去联想。因为流传下来的宋锦实物实在少之又少。但故宫遗留下来的清廷皇家文物(图二[①]),却让我们有机会领略织锦的华美,这些绫锦织品本身,单独拿出来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由于宋朝帝侯对书画的酷爱,加上丰富的绫绢锦帛等制品作为物质基础,宋朝的装裱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装裱款式——宋式装(宣和裱)。在今天,宋式装依然作为一种经典的款式受到业内人士的推崇(图三)。
从元代至明、清两代,虽然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但装裱材料的质量及花样品种却由于其他社会因素,非但没有很好的发展,反而有所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接受的新事物、新观念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传统的装裱用色搭配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今所有人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色彩丰富的新产品孕育而生。棉绫(图四)就是这一军团的成功范例,它不仅颜色花样繁多,而且成本造价也大大降低。棉绫完全可以代替花绫用来装裱一般字画作品。它的厚度介于锦和花绫之间,用薄软的纤维纸进行托料,可以有效的减少绫料的厚度,并能达到较好的装裱效果。但作为一些较为珍贵的艺术作品,笔者还是主张使用质量精良的花绫织品。一是由于花绫质地光滑,可以减少由于裱绫原因引起的对书画作品的磨损;二是使用花绫装裱的裱件平整飘逸、手感绵软并且给人以华丽高古之感;三是延续了传统装裱的重要信息,尤其对于一些古旧书画作品的装裱,符合了“整旧如旧”的装裱原则。
科技的进步,还使装裱的机械化成为可能。高效快捷的机器装裱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显示出了超强的生命力。虽然其对书画作品的保护和收藏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但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优于手裱的平整效果以及极短的装裱时间依旧占据了目前装裱市场的大半江山。机器装裱的出现,还带动了专门为机裱而产生的机裱锦绫产业。机裱锦绫以其华美的外表、更为丰富艳丽的色彩,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图五)。但由于机裱锦绫含棉偏低,其中又混纺了一些化学纤维,所以它的伸缩性能及吸湿性、糨糊粘合性不是十分理想,因此用其来进行传统手裱,稍有不便。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科学家和装裱艺术家们一定会寻求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以改变目前机器装裱的种种弊端和传统装裱的不足之处。总之,棉绫和机裱锦绫的出现,为推广和普及装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发展传统手工艺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契机。
装裱用料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审美习惯的不断改变,是我们进行装裱创作的原动力。对于装裱配色的选择,我们在根据用户的不同审美心理和作品所要悬挂的环境进行完美结合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学习和参考外来文化,以使自己能够准确地把握装裱市场的时代脉搏,为中国装裱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本作为中国的毗邻,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他们的装裱工艺是在古代由我国随佛学一同传入的[②]。日本的装裱艺术家们经过消化、吸收、再创造,在原材料、工艺制作、款式变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从装裱绫料(图六)、覆背用纸到轴头都十分考究,而且产品也十分丰富和富于变化。如果您参加一次日本装裱展的话,您一定会发现他们展出的作品彼此间所用绫料几乎没有重复的,有的甚至是按装裱师的意图专门生产的。从这点上,虽然我们今天的装裱材料有了很多新品种,但是和日本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原材料的丰富,给装裱艺术家在花样和款式设计上都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色彩是人类长期积淀的对不同波长光的心理经验。它给人的审美特性受民族文化、生产工作环境和个体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各国在对颜色的好恶和审美取向上不尽相同。日本的装裱用色极富变化,这和他们的民族文化(包括佛学文化)与生活节奏是分不开的。由于日本是一个崇尚佛学的国度,他们的装裱原本就是用来装饰禅宗顶像画和道释画的。这一时期,日本的禅宗出于对其师祖的尊重,常常将师祖生前穿着的袈裟、法衣以及色彩艳丽华美的织品镶嵌于画像四周。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色彩艳丽的装裱模式渐渐的影响到了他们平时的审美习惯。他们还将现代艺术研究中的平面构成理论大量的应用到装裱款式设计中,完全打破了传统理念中“裱”为“画”服务的观念,将“裱”与“画”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典范,为现代装裱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们的用色鲜艳、对比强烈,花样不拘一格。(图七)
随着文化的融合,国际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我国很多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些外来文化。这些变化,应该引起我们装裱工作者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底蕴,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审美个性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款式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妨也来个中外合璧。
[①] 《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傅东光,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2期,总118期127页[图二十]
[②]“他们的装裱工艺是在古代由我国随佛学一同传入的”:此观点来源于刘舜强《中日书画装裱之比较研究》,刊登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2005年10月联合出版的《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广东省博物馆李涛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5号;邮编510110
Email:cnbslt@139.com
电话:020-83815814-802;13422397028
中国书画装裱要与时俱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依然坚持认为传统款式是最适宜的、不可逾越的真理模式。的确,老祖宗留下的那“一色装”、“宣和裱”至今依然历久常新,高雅脱俗。可传统款式的发展与成型,也是在先辈们不断的积累和改进中才形成的。正如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其实,作为一门古老、科学、严谨的艺术门类,装裱艺术的形式美还远不止这些。况且形式美法则也不是金科玉律,一成不变的。现今社会,由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及个体教育程度等因素,每个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不尽相同。为了适应不同人群,其形式和款式要相应变化。是否保留传统的款式和颜色搭配,具体事物需作具体分析。对于书画文物作品,为了尊重历史以及保留文物的一些原始信息,并且依然保持纯朴的原始风貌,使用传统装裱款式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现代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收藏者本人的意愿和用途,进行相应的“二次创作”。一件书画作品,装裱的目的不论是为了保护作品还是装饰美观,其受体都是人。也就是收藏者、购买者本人。迎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才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目的。“而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②]。设计者与消费者是互动的,设计者对消费者起着传播、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者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又促使设计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会在艺术的层面上得到完美的统一,设计会越来越有文化品位,也会越来越人性化,越趋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装裱方式是否完全符合科学标准,成了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这个科学标准依然围绕保护、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工艺美学思想,受封建帝王的需求影响,由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不同物品实际需要的特性,从而发挥其各自的特点,以更加适应人性特点。先辈们留下的辉煌,不可以在我们手上停滞不前!中华民族现在的悲哀在于依然抱着老祖宗的“四大发明”引以为豪,我要说这是一种耻辱。为何西方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不但赶超了我们这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且其思想理念也在不停刷新中华儿女们的头脑。答案是,近百年来,封建王朝的没落和突然崩塌加上解放前的连年战乱和60年代的“十年浩劫”,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断层,致使本来应该继续发展的文明突然变成了盲目的保护和抢救式的、教条式的继承。这种断层,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来讲,的确比较棘手,直至今日,似乎还托离不开它的困扰。社会在迅猛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思潮及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来,势如破竹。现代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观念,面对严重的社会文化形势,我们既不能将民族文化完全抛弃,又不能继续墨守成规。有人说“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作为中国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和绘画理论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求我们开拓视野,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融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习惯,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品来,并让我们的这朵艺术奇葩,打破国界,开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我们研究中国书画装裱形式美的初衷。
上面介绍的,只是中国书画装裱美学特征的一点点注脚。希望大家能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要求,努力将这门我们热衷的事业,不只要很好的继承,同时要更好地将其发展下去。
收藏本站 |
修画|揭裱|修补|洗霉去霉|清洗去霉|修复|老画|重裱|修裱|装裱|旧画|揭补|广州古画旧画书画字画装裱价格|修复价格|广州画框定制定做加工|古画修复专家|化腐朽为神奇|李涛|
通讯地址(夜间及节假日):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郊华景新城华兴园;邮政编码:511486
邮编:510623 联系人:李涛 Email:7827712@qq.com QQ:7827712 电话:18023485776